在中国古代,那些功成名就的士大夫们往往会在弥留之际为子孙后代精心谋划前程,以期家族能够世代昌盛。然而,在唐朝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却出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智者——徐茂公,他留下的临终遗言堪称惊世骇俗。这位历经隋末唐初风云变幻而始终屹立不倒的政治家,在生命最后时刻竟告诫族人:若后代中出现天赋异禀者,务必除之而后快,否则必将祸及家族。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预言,最终在其孙徐敬业身上得到了应验。
徐敬业生于贞观十年(636年),作为徐茂公最疼爱的孙子,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俊朗的相貌。据《新唐书》记载,徐茂公对这个孙儿宠爱有加,不仅亲自教导其骑射之术,更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少年徐敬业的武艺进步神速,其骑术之精湛、箭法之精准,连军中宿将都为之叹服。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日徐茂公携孙入山狩猎,突遇山林大火,危急关头,年仅十二岁的徐敬业竟当机立断,挥剑剖开坐骑腹部,藏身其中躲过一劫。当浑身浴血的小公子从马尸中爬出时,徐茂公既惊且喜,认定此子必非凡品。
展开剩余67%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徐敬业的性格缺陷逐渐显露。这位才华横溢的贵公子性情暴烈,行事冲动,常常因一时意气而做出鲁莽决定。徐茂公敏锐地察觉到,若任其改过,这种性格终将酿成大祸。为此,老谋深算的徐茂公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孙儿的谋略思维,不仅继续传授更高深的兵法韬略,更时常以史为鉴,告诫其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可惜这些苦心孤诣的教导,终究未能改变徐敬业刚愎自用的本性。
历史的车轮驶入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黜中宗李显,改立睿宗李旦,朝政大权尽归武氏。这一系列政治变动引发了朝野震动,时为柳州司马的徐敬业抓住时机,在扬州举兵十万,打出匡复李唐的旗号。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起义,却因徐敬业的战略失误而迅速溃败。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关键性的都梁山之战中,徐敬业拒绝采纳谋士魏思温直取洛阳的正确建议,反而执意先取金陵,结果错失战机。最终,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将门之后,竟在败逃润州途中被部下所杀,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武则天的报复来得既快且狠。她不仅下令将徐敬业全族诛灭,更命人掘开已故徐茂公的坟墓,将其曝尸荒野。这一系列残酷的惩罚,恰恰印证了徐茂公二十年前的预言。回溯贞观二十三年(669年)那个寒冷的冬夜,病榻上的徐茂公在生命最后一刻,仍不忘向子孙重申那个惊世骇俗的遗训:吾子孙若有才器非凡者,必早除之。可惜当时无人领会其中深意,更无人想到这个警告竟会应在备受宠爱的徐敬业身上。
徐茂公的一生堪称传奇。出生于开皇十四年(594年)山东豪族的他,年少时便以神童之名闻达乡里。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他先后效力于瓦岗军李密帐下,最终审时度势归顺李唐,成为开国功臣。在波谲云诡的初唐政坛中,徐茂公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当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时,满朝文武争论不休,唯独他巧妙应对: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一看似模棱两可的回答,既避免了卷入政治漩涡,又赢得了帝王的信任。
可叹的是,这位能在政治风暴中游刃有余的智者,却未能解决家族的最大隐患。倘若徐敬业能继承祖父的政治智慧,在起兵前审时度势,或许就不会酿成这场灭门惨祸。徐氏家族的兴衰故事,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与思考:过人的才华若缺乏相匹配的智慧驾驭,终将成为毁灭的导火索。
发布于:天津市实盘配资官网,配资网站炒股,配资正规网上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