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立体结构网络》是台湾医师林两传先生所著,林先生实修实证,既是医生也练习五禽戏等传统功夫,本书是他多年经验结晶。无论古今中外,各式概念,术法万千,大道相通,本书值得用心阅读。另书籍资料来自互联网,侵权删除。
疼痛的本质疼痛并不是一种疾病,疼痛是一种警告,是一种防卫机制。台湾智库文化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书,名叫《疼痛》。是一位专门治疗麻疯病的外科医师纪录他治疗麻疯病病人的心得。他在非洲建立了一个专门治疗麻疯病病人的医院, 照顾了很多病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一个现象:麻疯病的人中,有很多会因肢体残损而造成严重感染或演变成残障。他试图改善这种现象,并猜测这些肢体残损情况是由于痛觉丧失所致。麻疯病菌会侵犯神经系统,但由于该细菌只能生存在比较低温的环境,因此只会侵犯位于身体体表的感觉神经,而运动神经在身体的比较深处,那裡的温度比较高,麻疯病菌无法生存;所以得麻疯病的病人,会丧失感觉,不知道疼痛,但却无损于肢体活动的能力。由于在非洲,医院的卫生环境不良,老鼠四处出没,麻疯病人由于丧失痛觉,即使半夜手指、脚趾被老鼠咬掉了,也不知道。为此,他强力改善环境、捕捉老鼠,果然,病人缺失手指脚趾的情况,得以大幅改善。而另一种造成病人肢体残损的原因,则是由于非洲当地人都没有穿鞋子的习惯。他曾经亲眼见到有病人即使跑到断裂的脚骨已经穿出皮肤外了还继续在跑。他认为这样的肢体惨损不是因为受伤,而是因为病人丧失痛觉,失去警戒机制的身体结构,终究会无法承受过度使用而崩裂。为了证实这个假设,他设计了一种袜子,在袜子的纤维中间,埋藏了许多包裹著染料的微小粒子,当这些粒子受到一定次数的敲击以后,就会破裂,将袜子染色。他让正常的人跟麻疯病人都穿上这种袜子去跑步。在操场跑过两圈以后,两者的袜子都没有染色。五圈以后,两者足底都出现了一些颜色,位置是一样的。在十圈以后,正常人的足底,染色的区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 但是麻疯病的病人,脚底染色的地方依然跟之前一样,并没有继续扩散。随著跑步圈数的增加,正常人的脚底除了足弓一些地方,其他地方几乎全染了色,而麻疯病的病人, 染色的地方依然只有那几个点。当他看到这种结果,认为正常的人,会调整身体的姿势,使得每个地方平均受力,不至于使某个部位伤害累积到不可收拾,但麻疯病的病人,因为没有痛觉,所以不知如何调整身体的使用,使得骨头过度敲击,造成慢性的损伤破裂,最终形成骨折。于是他募集鞋子给麻疯病的病人穿,手套给病人戴,例行严格检查各种小伤口,免得累积成大伤害,果然麻疯病人肢体残损的情况大幅下降。他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认为疼痛并不是一种疾病,疼痛并不是一种惩罚,相反地,疼痛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一种礼物;疼痛是一种警告,是一种防卫机制。这个故事是我在学医的生涯中,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也是思维上很重要的转振点。我很好奇为什么人在跑步时,会不自觉的调整脚掌著地的受力位置?著地时伤害的觉受机制是什么?不自觉中调整控制脚步的机制是什么?是这种机制控制著身体不自觉的肢体动作,并在我们不察觉中形塑了我们的体态?这本书就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开始行医后'治疗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疼痛的患者,因著上面故事的启发,开始从结构思考疼痛的原因,改变了对于疼痛的观念,也才真正理解,我通霄师父所说的,疼痛是骨头跑掉了。结构与疼痛疼痛只是发炎反应中的一个现象,但是疼痛却未必是发炎反应所造成的。发炎反应,医学上的基本定义是组织会红、肿、热、痛。临床上经常把许多疼痛, 等同于发炎反应,所以网球肘的疼痛叫“伸肌肌腱炎”·,脚底的疼痛叫“足底筋膜炎”, 还有各式各样的“X X肌腱炎”、“X X关节韧带炎”……但这些疼痛,绝大多数都缺少了发炎反应应该具备的红、肿、热这三个因素。我的通霄师父所处理的疼痛疾患,正是这一临床上认为是发炎,但是却缺少红肿热三个因素的疼痛。要理解这种疼痛,我们可以做实验,找个人来,将他的手肘伸直,然后将他的手掌用力往尺侧(小指头方向)弯曲,弯到整个手臂筋被拉直,整隻手臂有疼痛的感觉出现,然后压桡骨茎突(大拇指侧、手腕上方凸起的骨头),这时只要稍微用力压,桡骨茎突就会痛。把手肘放掉恢复原状,再用力压桡骨茎突,这时就没有痛感了。将手肘再往尺侧弯, 再压,又会痛,放掉再压,又不痛。所以一个地方会不会疼痛,其实是跟组织绷紧的程度有关,未必是组织发炎了。发炎反应基本上有免疫系统参与其中,疼痛是发炎反应中的一个现象,但是疼痛却未必是发炎反应所造成的。我们身上造成疼痛感觉的接受器,是一种张力感受器,当组织之间的张力大到某种程度以后,它就会被诱发而産生一种神经衝动,当这种神经衝动传进脑中,大脑的解读就是疼痛。发炎会造成组织间的肿胀,而使得痛觉接受器被诱发,所以,除了因为血管扩张造成的发红、发热、组织间渗漏造成的水肿之外,也会伴随疼痛的感觉。但是即便没有发炎反应,只要结构出现异常,组织间的张力增加,同样会産生疼痛的感觉。通霄师父所治疗的疼痛,就是因为结构错乱而来,所以师父的那些手法,主要是在矫正错乱的结构、还原组织间的张力,使得疼痛接受器不会再发出神经衝动。这种情况正好说明了前面那位外科医师的结论,疼痛是一种警讯,而不是疾病本身。引起疼痛的组织间张力增加,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像结构错乱,发炎引起的水肿,不正常组织增生肿瘤的压迫、侵蚀等等,都会造成疼痛;而疼痛的感觉正是为了唤起身体, 去解决疼痛産生的原因,所以那位医师说,疼痛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但是现在我们无论在常识上或是临床上,都习惯把疼痛视为一种疾病、是一种麻烦,或是一种对生活的干扰,而急切的想要消除这种症状。我们身上许多的感觉,像听觉、嗅觉、味觉等,都会随著时间而递减,我们会逐渐的不在乎这些刺激的重複出现,只有疼痛这种感觉,是不太会随著时间递减的,因为疼痛如果会随著时间而递减,造成疼痛背后的因素,就有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结构引起疼痛的例子改变了疼痛的觉受,并没有改变整个结构系统,处理疼痛的局部,就结构的观点来看,其实是一直在加害“被害者”而已。很多年前,有一阵子,好朋友有事,我去替他看门诊,跟诊的年轻护理师看见我很高兴说:“林医师,救命,我的手网球肘痛了好几个月了!”我摸到疼痛部位的伸肌肌腱上, 有两条绷得很紧的细条索,那时候正在探索疼痛与结构的关係,认为这两条细条索就是直接造成疼痛症状的因,因爲张力紧到超过了疼痛的闽值。这两条细条索连接在骨头上,而且很浅,透过皮肤可以清楚的摸到。我拿了两支一寸的细针,将针刺入,然后沿著皮肤下,正对著那两条细索在皮下走,直到斜刺的针身完全进入皮肤下,再用透气胶布贴著,将针固定好。要护理师活动一下试试。她动了动手,试著提一些重物,然后很高兴的跟我说:“哇!完全不痛了!”门诊开始,只见她很认真的工作,抱东抱西,重物提来提去,直到门诊结束,我才将她手上的纸胶撕掉,针拔出来,然后跟她说:“下次来,不可以骂我喔!”她说:“不会, 不会。太感谢你了。”我说:“记得妳现在说的话喔!”而后赶忙逃离。第二週,我再去门诊的时候,护理师看见我就开始骂了:“林医师,你真糟糕,明知道会痛,你还不告诉我,害我痛了一整晚。”事实上,当时为了釐清疼痛与结构的关係,因此,我在这位护理师的身上做了这个小实验。我在手肘皮下摸到绷紧的肌腱条索,很明显的是结构发生了变化(这是跟通霄师父学会了触诊以后),这结构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是很複杂的,两条细条索虽然是造成疼痛症状的直接原因,但是却是结构变化、整个身体协调代偿之后的果。由于细条索使得局部张力增加,疼痛感受器濒临诱发的边缘,所以护理师一用力,肌肉绷得更紧, 肌腱上的细条索张力更大,于是就痛起来了。护理师的症状,正如同临床所见网球肘病人的主述一样,主要是不能出力,用力会痛,无法工作,而不是像平常组织发炎一般,会持续抽疼,疼痛不休。我在肌腱条索的皮下沿皮扎针,目的是为了改变局部的张力结构,因为很明显的,针扎了以后,条索变得比较鬆(这背后有非常複杂的理由,很多年以后我才弄明白,主要是身体会协调组织间的张力,使得组织间不会有张力的断层)。张力结构改变了,濒临诱发边缘的痛觉感受器也就不再那麽容易被诱发,于是她的肌肉又可以恢复收缩做功的能力,不会因为疼痛的觉受而回馈抑制,就不再有不能出力的感觉。至于我的针其实只改变了疼痛的觉受,类似止痛的作用,并没有改变整个结构系统, 真正有问题的是整个结构系统发生改变,手肘上变紧的肌腱细条索只是张力结构下的一环,反而是整个结构代偿下的牺牲者、被害者。而当我用针使她疼痛的觉受消失了,也就使抑制伤害继续扩大的警戒系统被撤除,因此她可以继续努力工作,如此一来,有问题的结构会因为肌肉收缩而越来越恶化·,当我把针拔掉,张力最大的地方,疼痛已经超过警戒值,一下子绷紧的肌肉无法放鬆使系统张力减小,所以就一直疼痛不休,原本不用力可以不痛的状态,变成连睡觉都会痛。这个例子同时也说明了某些情况,就是疼痛常常会越止痛反而越来越痛,止痛药越吃越严重,就是不明白结构在肢体疼痛上所扮演的角色。而临床上许多对于疼痛的治疗, 只是在处理疼痛的局部,就结构的观点来看,其实是一直在加害“被害者”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实盘配资官网,配资网站炒股,配资正规网上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